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

客家焗腦工人

焗腦與國姓客家人



早年,樟腦是塞璐珞、醫藥、無煙火藥、香水……的重要原料,用途廣、價值高。曾經,臺灣樟腦產量佔全球46%,世界第一,被稱為樟腦王國。


早年樟腦開採集中在臺灣北部,清朝末年開始移到中部地區,臺灣的樟腦產業就幾乎都是由客家人擔任的,臺灣客家人的分布與樟腦開採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


隨著樟腦的開採,客家人慢慢遷移到有樟樹的地方,也出現了南庄、北埔這類客家人聚集的沿山鄉街。國姓地區也有很多客家人是這樣來的。



由於開採樟腦必須進入屬於原住民的山林,開採提煉樟腦的漢人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,於是,官方准許,民間私有的隘墾區、隘勇線就跟著出現了。


 
日治時期,要當一個焗腦工人必須經過考試,能靠鼻子分辨樟樹種類的人,才能拿到「腦丁」牌。腦丁的待遇比農人好很多,也不用當兵。




提煉樟腦的過程相當辛苦,也需要很多的工具和人力。


適合用來提煉樟腦的樟樹最好是五、六十年以上的大樹,臺灣的大樟樹在樟腦產業下一度快速消失。砍下來的樟樹要先刨成細片,才可以用來提煉。



刨好的樟木細片放進樟腦灶中焚熬蒸餾。在這個過程裡,控制溫度的火和調節溫度的水都是很重要的。

勤勞的客家人在開採樟腦之外,也在當地種植其他經濟作物,也有不少人就地定居下來,因此,樟腦的開採史可以說就是內山的開發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